如何强化社会互助共济功能,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统筹协调,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的社会支持养老服务格局?陕西省慈善协会动员社会力量创建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将幸福家园建设纳入国家普惠支持型养老服务体系,与政府投资建设的普惠型城乡养老机构融合建设运营,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成为全省“三最”慈善项目
据了解,陕西省慈善协会从2020年10月开始,将已开展了五年之久的“农村慈善互助会”、城市“慈善社区”创建活动与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相结合,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实施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募设一支慈善互助金、创办一个慈善关爱中心、践行一个慈善公约、组建一支慈善志愿服务队“五个一”为内容的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以下统称“工程”)。“工程”以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把慈善服务的根系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以募集一支慈善互助金,开发乡情慈善资源,践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创办一个慈善关爱中心,关爱“一老一小”巩固脱贫成果;以践行一个慈善公约,创建“孝善之乡”和慈善超市倡导村民“日行一善”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以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在村、社区开展扶贫帮困、救急救难慈善义工服务。
省慈善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五个一”创建内容中,慈善工作站是“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慈善互助金是“工程”实施的物质基础,慈善关爱中心是集约慈善养老服务的载体平台,践行慈善公约是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慈善志愿服务队是实施慈善助老的人力资源。
此“工程”经过五年的试点、推广,目前已进入普及阶段,现全省已有35%的村社(区)投入创建活动。注册创建慈善幸福家园7121所;线上线下(300959)募筹村社(区)慈善互助金13.85亿元;慈善关爱中心开办老人爱心餐厅3788个,入园就餐老人40.3万人;兴办“儿童之家”2001个,关爱留守儿童49059名;村社(区)践行慈善公约兴办慈善超市倡导居民“日行一善”做好事数以亿计,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评选孝善之星、道德模范33751名;村社(区)慈善志愿者发展到35万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数万场次,义工服务近亿工时。
这一“工程”聚焦关爱空巢、孤独老人,动员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支持型慈善养老机构,成为新时代慈善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是迄今为止陕西省慈善募集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受益面最广的慈善项目,被誉为新时代的“银发工程”,2023年荣获国家民政部第十二届中华慈善(项目)奖。
交流探索、深入调研 融合建设运营方案应运而生道正网
2023年5月25日,省民政厅厅长李智远一行到省慈善协会听取协会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建设工作汇报后,提出了“建立大融合机制,建设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大救助格局”的工作要求,要求慈善幸福家园建设运营要与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有机结合,融合建设运营,并拨付1000万元开展融合试点。同年6-8月,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带领调研组深入到陕南、陕北、关中5个市、12个县区、29个镇、街道的45个村、社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融合建设运营专题调研,制定出了包括管理机构融合、筹资融合、场地设施融合、践行慈善公约、组建慈善志愿服务队以及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的融合建设运营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在管理机构融合方面,建立慈善工作站,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慈善实施、五社联动的养老服务融合管理机制。
据介绍,陕西慈善幸福家园建设首先在创建村社(区)建立慈善工作站。工作站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监委会主任、财务负责人、乡贤代表、志愿服务队队长五人组成。慈善工作站与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机构融为一体,具体负责慈善幸福家园与互助幸福院及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这就从管理体制上将慈善幸福家园的建设和运营纳入到了政府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村社自治组织统筹、慈善组织实施、五社联动的运行管理机制,既保持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慈善公益属性,也联动了村社(区)其他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由于慈善工作站站长由党委(支部)书记担任,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对慈善工作的领导,有利于规范慈善互助金的筹募与使用。同时,健全了村、社区慈善组织体系,改善了以往基层慈善组织薄弱的状况,把慈善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在筹资融合方面,募设慈善互助金,以乡情为纽带汇聚社会爱心,践行第三次分配,募集善款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据了解,在融合建设运营中,省慈善协会明确提出,融合建设运营的重点是筹措慈善互助金,募集善款为城乡养老机构助餐提供资金支持。为此,动员全省慈善会系统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公开募集资质作用,以“乡情”为纽带,广泛发动五个层面慈善捐赠:一是动员民营企业家和经济成功人士践行第三次分配回馈家乡先富帮后富;二是发布倡议书动员本村、社区在外工作干部职工热爱家乡奉献爱心;三是倡导村、社(区)党员干部、乡贤志愿捐赠;四是动员乡村振兴帮扶单位干部职工为所帮村助老捐赠;五是利用互联网公益节点活动推介养老项目,动员社会各界小额大众线上捐赠。
各市县(区)慈善会按照省慈善协会的部署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慈善捐赠。榆林市县(区)慈善协会充分发挥能源大市、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优势,动员民营企业家捐赠慈善幸福家园建设资金及慈善互助金8.57亿元,其中神木市、榆阳区两个市区慈善会分别达到2亿元以上。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留公一村村办股份制企业捐赠6000万元对原村委会旧址进行改造,建起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幸福家园,并在幸福家园设立5000万元的慈善养老基金,为全村117名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就餐。延安市延川县是一个年财政收入仅2亿元左右的脱贫县,县慈善协会克服企业少、慈善资源匮乏的困难,创立了发动村社党员干部、乡贤自筹一点、在外工作干部职工奉献一点、爱心企业人士捐赠一点、村集体经济补助一点“四个一点”的互助金筹措模式,累计募筹慈善互助金2680万元,所创建的68个慈善幸福家园全部开灶办伙,帮助已建起的互助幸福院恢复运营,为入园的3604个老人提供每日一餐关爱服务(老人每餐交费1元)。
据统计,目前陕西慈善幸福家园建设所筹募的村社慈善互助金中道正网,80%来自于爱心企业家、经济成功人士的慈善捐赠。融合建设运营后,慈善组织募集的慈善互助金帮助4560个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开灶办伙,恢复助餐运营。
在场地、设施融合方面,创办慈善关爱中心,开办爱心餐厅,完善养老服务功能,为老人提供食宿、文化娱乐、康养服务。
省慈善协会将慈善关爱中心作为集约助老慈善服务的载体平台,作为幸福家园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政府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与城乡既有养老场地、设施融合建设运营。依托村社(区)互助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的场地设施创办关爱中心,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养老服务功能。对尚未开办养老机构的村、社(区),则利用小村并大村、撤乡并镇、撤点并校的公用闲置用房进行改造完善新建关爱中心。同时制定了《陕西省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实施规范》,提出了“十有标准”,即有餐厅、有寝室、有洗澡间、有理发室、有图书室、有棋牌室、有医疗室、有文艺活动室、有健身广场、有慈善文化长廊。在工作指导上则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
榆林市52%的村、社(区)投入了创建活动,开办慈善关爱中心1546个,其中1416个开办了爱心餐厅,就餐老人40311名。内有256个村社(区)幸福家园达到十有标准,近万名70岁以上的困难、孤独老人食宿在园,享受24小时全天候关爱服务。榆阳区芹河镇长海则村筹资1070万元建起慈善幸福家园,占地面积8亩、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就餐、住宿、医养、文化娱乐功能齐全,并建有慈善文化长廊、绿色健身广场,年募集慈善互助金60万元左右,53位7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老人食宿在园,每日三餐仅交费4元,走进家园老人们喜笑颜开。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筹集1260万元新建了2926平方米的高标准慈善幸福家园,园内有老人幸福院、留守儿童之家,老人们就餐提供点餐个性化服务,顿顿有食谱,一日三餐交费5元,65名7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
神木市慈善协会募设慈善养老基金,创建慈善幸福家园365个,实现了村社全覆盖,开办老人爱心餐厅413个,其中30%达到了一类园标准,为13000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老人们一日三餐交费5元,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使用慈善养老基金每年为每个村社拨付运营经费15万元,保障了爱心餐厅的可持续运营。
渭南市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慈善幸福院关爱中心关爱53位7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们一日三餐,顿顿有食谱,餐餐不重样,生活得十分舒心。
慈善公约、志愿服务、多元融资 保障养老机构可持续运营
践行慈善公约通过兴办慈善超市,创建孝善之乡,慈善幸福家园建设与村社精神文明实践站工作相结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据介绍,慈善公约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作为村民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主要开展三项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村社慈善幸福家园每年开展一次孝亲敬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孝善之星(好媳妇、大孝子、贤惠公婆)、孝善之家、道德楷模等。为其佩绶带、戴红花、挂门牌、发奖品以资鼓励。二是在创建村、社区兴办“慈善超市”,鼓励居民日行一善,做好事获积分,凭积分到爱心超市换取物资。三是在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按照统一标准料理村、社区居民婚丧嫁娶红白之事,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践行慈善公约的实践活动以传播慈善文化为先导,以孝善道德教化为核心,用“爱”塑造人的心灵,用“善”规范人的行为,以慈善的路径和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慈善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文明乡村的“种子”项目、基因工程。
据介绍,践行慈善公约实践活动开展四年来,创建村、社(区)兴起了人人争当“孝善之星”,户户争创“孝善之家”的热潮。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603个村社开办了慈善超市,6579个村社开展了孝善之乡创建活动,近千个街道、乡镇举办了6910场次孝善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孝善之星、孝善之家、道德模范33700余名,兴办爱心超市村民日行一善做好事数以亿计。
组建慈善志愿服务队,通过助老抚孤、帮贫济困,救急救难,为城乡养老服务提供人力支持。陕西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建设中,每个创建社区都注册成立了一支慈善志愿服务队,志愿队由村、社(区)党员、干部、乡贤、退休干部职工组成,人数根据村、社(区)人口规模一般在20-50人。
据介绍,志愿服务队围绕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建设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服务:一是抚孤助老,结队帮扶。为老人洗头、洗衣、理发、打扫卫生,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门送餐。二是在村、社(区)扶贫济困,救急救难,开展村社公益服务活动。三是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进行心理疏导、心灵慰藉。四是管理运营“慈善超市”和红白理事会开展慈善义工服务。五是在县(市、区)慈善会的指导下开展慈善募集宣传动员。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7000多支村社慈善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万多场次,35万名志愿者结对帮扶困难老人32万名,慈善义工服务近亿工时。在三秦大地上,村、社(区)慈善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助老、养老提供了人力支持。
此外,创立“四个一点”筹资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保障村、社(区)养老机构可持续运营。村、社(区)养老机构办起来容易,巩固难,尤其是开办爱心餐厅、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城乡养老机构运营经费开支较大,长期坚持有难度。为了保障养老助餐可持续运营,省慈善协会在省民政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四个一点”融资机制。
据2025年5月对全省首批融合试点的30%村、社区调查,57个村社养老机构四年来为2308名老人每日提供1-3餐关爱,其运营经费总额为8762.3万,其中各级民政部门拨付资金1077.5万元,慈善互助金开支6276万元,集体经济补贴612.3万元,老人自费缴纳796.5万元。慈善互助金在运营经费总额中占比为71.6%。
“民生保障,政府是主体,慈善是补充道正网,社会爱心中蕴藏着巨大的慈善能量,慈善组织只要积极作为,就能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好补充作用。”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表示,将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创建纳入国家普惠支持型养老服务体系,与政府建设的城乡养老服务机构融合建设运营成效显著。这一实践以慈善的路径和方式助力国家基本养老体系建设,找准了慈善助老的方向,探索出了慈善助老的路子,开创了陕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慈善工作新格局。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强 通讯员 赵浩义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