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常胜策略,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烤”验,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摄氏度。高温酷暑环境下,户外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如何安排?高温津贴如何发放?权益受损如何举报?工作中中暑能否认定为工伤?这些都是劳动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据《人民日报》7月14日报道)
暑气蒸腾之时,民生关切所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早在2012年已联合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各地也都有明确的高温劳动保护政策,但在现实中,“纸面权益”与“实际保障”仍存在一定“温差”。更好地保障劳动者高温权益,就要以有力措施精准破解执行难题。
要细化法规“刻度”,去除企业以模糊条款规避保障责任的弹性空间,让企业有章必循、劳动者维权有据。要强化执法监督力度,简化维权流程、加大对拖欠津贴和强制高温作业企业的惩处力度,解决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要创新监管服务,以技术赋能为高温保护装上“智慧眼”。比如,南京市建立高温信息联动机制,一定条件下系统会自动提醒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用工单位,督促及时调整作业安排。
高温终会消退,但对劳动者的关怀不应“降温”。唯有从强化执法、优化服务等方面多维发力,才能撑起长效“遮阳伞”,让每一份高温下的付出都得到应有的呵护和尊重。(舒爱民)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